滴滴崩了。
这次瘫痪时间持续近 12 个小时,有可能创造滴滴历次故障之最。对于平台型产品,不稳定性极大的影响用户体验。
很快," 滴滴崩了 "、" 滴滴打车打不到 "、" 青桔害我迟到 "、" 部分滴滴司机开始提现 " 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,引发热议,还有好事者梳理出:滴滴崩溃简史。
28 日早间,滴滴官方回应,网约车等服务陆续恢复正常。对于本轮系统故障的原因,不少分析认为,滴滴系统半夜遭遇黑客攻击,滴滴 App、共享单车都崩了,说明更底层的基础设施出问题;
还有不少人认为,结合此前的阿里云故障,目前精细化管理,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公司主流。多番调整,受冲击最大的是公司的中层骨干,也就是干活的那帮人,活水转岗或者是裁员跳槽,最终反噬到经营管理。网友说的更直白,调侃称,这是开 " 猿 " 截流,降本增 " 笑 "——字面意思,不难理解。
值得一提的是,11 月 12 日,阿里云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故障,共持续超过一个小时。当时有用户反映,滴滴产品也出现服务不稳定的情况。
更加巧合的是,27 日,从早上 9 点 16 分开始,阿里云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地以及美东、美西等多个地域,多个数据库产品(RDS、PolarDB、Redis 等)的控制台和 OpenAPI 访问出现异常,直到 10 点 58 分恢复。
这不免让外界把此次故障原因与阿里云联系到一起。28 日晚间,滴滴对外释放信息,截止当日晚 20:00,一些滴滴司机师傅表示,已经回到了日常接单的忙碌状态,平台也发放了奖励。有滴滴内部人士透露,网约车整体呼叫成功率已恢复至上周同期 100% 的水平。
还有滴滴内部员工对媒体表示,服务系统崩溃时滴滴内网也处于崩溃状态,员工无法正常使用内网相关服务。在 11 月 28 日下午,滴滴内网完成修复。结合来看,此次故障原因没有外界臆测的那么复杂,可能就很简单,或者说很低级,即是自身业务调整引发故障。
相比以往,这次滴滴的宕机故障造成的影响更加负面,传播范围更广。单从经济损失上看,有媒体预测,根据滴滴出行此前公布的 2023 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,单季度中国出行业务总交易额为 725 亿元,日均单量达到 3130 万单,而以此次 " 崩了 " 的故障时长计算,估计将会让滴滴损失过千万的订单量和超 4 亿的交易额。
但对滴滴来说,账面上的财务损失容易找补,但程维的损失可不止这 4 个小目标。
首先是对滴滴业务能力信心的打击。澎湃的采访报道提到,司机端 App 也崩溃,司机付师傅表示,司机个人损失不多,但当天滴滴平台上,可能出现挤兑的情况,不少司机都在提现,怕系统出问题自己的账户出问题或者被注销。他还提到,系统提现也有问题," 我可以提现,好久了一直没有到账。不过群里有几个说到账的了,时间还都不一样。"
这条新闻,完整的标题是《滴滴崩溃 12 小时:乘客下不了单,司机休息避险,出了什么故障》,客观的记录了滴滴崩溃 12 小时的影响。但到第一财经,选择性的截取其中一段,核心信息就变成 " 部分滴滴司机开始提现 ",虎嗅等重要平台跟进转载,话题迅速被推上热搜。
事件真相未明之前,部分事实或者说个体情况的转述,只会让普通司机、不明觉厉的群众产生恐慌。正如网友在微博吐槽:" 司机不懂,怕最后不能提现,所以着急,这个我能理解。但是你一个大媒体把这事儿做成话题发出来,就有故意制造紧张氛围的嫌疑了。搁这揣着明白装糊涂? "
在这个话题下,不少网友发表类似的感慨 " 想起我的小黄车 99 元押金还没有退。"这种被流量营造出来的紧张氛围,传递到司机端、出行端就是恐慌。辛苦挣的钱,拿到手里才算安稳,这是最朴素的诉求。但对平台的负面效用,就是可能产生挤兑,损伤对平台的信任。比如不少观点就提到," 高德躺着就赚到了 "。
类似的想法很单纯。周鸿祎在 2023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曾表示,如果滴滴的服务器宕掉了,可能你出门就叫不到车了。他表示,互联网是一个整体,每个人都联在网上,一旦遭到攻击后,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受到巨大影响。
这是周鸿祎做安全业务的职业习惯,或者说本能反馈,互联网是一个整体,并且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时,任何的动荡,受益的绝对不是普通老百姓。
其次是对滴滴商业模式、经营能力的质疑。在故障发生前不久,滴滴刚刚发布 2023 年三季度业绩报告。数据显示,三季度滴滴实现总收入 514 亿元,同比增长 25%。营收增长的同时,滴滴三季度经调整 EBITA 亏损 3 亿元,并未实现盈利。今年前三季度,滴滴累计亏损 14.85 亿元。
经历过一次挂牌即巅峰的流血上市风波,滴滴一直在苦修内功,谋求重启港股上市。但多方面分析指出,滴滴再次上市的过程不会比过去简化,业务合规及数据、网络安全方面审查,仍然是横在其面前最大的门坎。
回过头来看,冲过去,摔下来,流血阵痛。这个门坎也是滴滴在 2021 年冲关上市前后,持续保持静默的根本原因。
还有一个普遍关注的信息是,导致故障产生可能是云能力不足。其实,滴滴曾推出过云服务,2017 年 11 月,滴滴公有云以 " 为开发者而生 " 的口号上线。今年 3 月 31 日,滴滴云方面宣布,由于产品线调整,自当日起不再对外提供公有云服务。
这次宕机,把滴滴的诸多内部问题,更加真切地暴露,就像一次未经编排的演练,打了程维一个措手不及。
最重要的还是来自舆论的压力。除了第一财经的 " 蹭流量 " 式报道,澎湃还有一篇评论:《滴滴崩溃 12 小时:重新认识 " 风险社会 "》。评论员指出,这次突发状况,加深了 " 风险社会 " 概念的注脚。
现代风险社会理论框架下的风险,与过去常规理解的社会风险有几个重要区别。比如,从影响面来说,风险社会中的风险被称为 " 平等主义者 ",它几乎是同等地指向每个人。
这次滴滴崩了,带来的影响就是跨地区、跨人群的,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传导性。这种情形,虽然未必能做到百分百避免,但平台有责任加强防范,保障好系统的运行稳定和运营安全,并建立完善的应急系统,尽可能将负面社会影响降到最低。
正所谓 "" 体量越大,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 ",传递到滴滴,就是平台责任、经营压力的逐级下放,这是鞭策,也是教训。
实际上,虽然本次故障,直接导致不少用户选择其他出行平台,进行风险对冲。比如 " 滴滴系统崩溃,其他平台爆单 " 的话题登上了热搜,很多网友表示,因滴滴出行出现故障,第一次用上了高德打车、美团打车和百度打车等。但这对滴滴的整体市场规模不会产生太大影响,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,也是滴滴的底层能力。
这在媒体报道里有所反映,滴滴在网约车领域仍占据 " 一超 " 地位。根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,10 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 8.09 亿单,环比上升 2.1%,其中,以高德、百度、美团等为代表的 " 聚合平台 ",完成 2.23 亿单,环比上升 2.1%,占据了市场约 27.56% 的份额。 滴滴出行过去市占率最高约为 9 成,降到目前的 7 成左右,形成 " 滴滴出行 聚合平台 运力公司 " 的格局。
由此也能看到,过去一段时间,互联网企业转向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。这次是崩溃的是滴滴、阿里云,下一次会是谁?不得而知。
就在此时,收到滴滴最新致歉:初步确定,这起事故的起因是底层系统软件发生故障,并非网传的 " 遭受攻击 ",后续公司将深入开展技术风险隐患排查和升级工作,全面保障服务稳定性,尽最大努力避免类似事故再发生。
热点 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 拖鞋 网友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3-07-23
科技热搜 工资 行业 资产 北京 家庭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3-12-07
娱乐热点 张柏芝 造型 长裙 紧身 气质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3-09-23
科技热搜 绥化 大庆 高速公路 卫星 中国铁建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4-03-06
科技热搜 ssd type-c 京东 酷睿 intel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4-03-06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