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我们曾以记者的身份对如今智能手表的造型设计发表了一些批评。然而,不久之后,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,选择了一款适合日常使用的智能手表进行更换。 我们必须承认,尽管之前对智能手表的外观设计提出了一些疑问,但我们也看到了这个技术的巨大潜力和便利性。事实上,智能手表已经证明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。 我们选择这款智能手表的原因主要是:首先,它有一个简洁而时尚的外观设计,完全符合我们对日常使用产品的需求。其次,它具备丰富的功能,包括可追踪健康指标、提醒功能以及与手机的互联互通等。最重要的是,它的价格实惠,顾客可以轻松购买到。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更换,给读者们展示一个现代化且实用的智能手表,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用途。我们相信,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表功能的完善,它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 虽然我们对之前的批评意见尚未改变,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选择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,以及更多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智能手表。我们将继续关注智能手表的发展,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报道和评论。
不得不说,这块新表的绝大多数细节都让我们挺满意的。例如它的造型是现在难得一见、严肃向的复古腕表设计,功耗很低、续航很长,而且健康监测相关传感器相当丰富。除了在网络连接部分不仅不支持 WiFi 和 LTE、过分依赖手机上的蓝牙外,最开始我们几乎挑不出它的什么毛病。
直到我们尝试给它充电时,问题出现了
是的,众所周知现在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充电设计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 " 通用 " 的。虽然各家的快充协议各不相同,但至少最低都支持基本的慢充,所以通常只要充电线(指 USB Type-C 接口)能插得进机身,总不至于完全不能充电。
从多年前的 moto360 开始,智能手表的无线充电标准似乎就是长期统一的
同样的道理在智能手表上,当然也是成立的。特别是对于那些支持无线充电的产品来说,它们所采用的无线充电协议几乎没有例外的都是 Qi 方案,所以这理所当然的会让我们以为,可以用其他手表的充电座来为新表充电。
然后我们发现,这两款不同品牌智能手表确实用的是相同的无线充电技术。所以当我们将新手强行 " 按 " 在另一款表的充电器上后,它的确也可以进入充电状态。
部分智能手表似乎是在故意阻碍混用充电器
那么,为什么我们要用 " 按 " 这个字呢?其实原因很简单,因为这两个品牌的智能手表,虽然它们有着近似的表体尺寸,并使用了相同的充电协议。但两家厂商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,将各自无线充电器内部用于辅助固定手表的磁铁,做成了完全相反的极性。
两款完全相同协议的充电器,却因为内置磁铁导致完全不能混用
所以这也就意味着,这两款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就注定了不能通用充电器,甚至没有办法正常的将手表放在上面,因为它们会直接被另一个品牌的充电器给直接 " 弹开 "。
这还没完,当我们尝试使用不同品牌、那些内部不带固定磁铁的无线充电板,或者手机的无线反充功能对这几个不同品牌的智能手表充电时,发现了一些更加诡异的现象。那就是只要混用充电板(或手机)给 " 非本品牌 " 的智能手表充电,几乎就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。有时是手表会报告称自己 " 没有放好、没有对齐充电器的线圈位置 ",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干脆毫无反应。
请注意,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样,我们确信这些智能手表拥有相同的、而且并非它们各自品牌专属的 Qi 无线充电标准。也就是说,理论上它们无论是充电线圈、还是充电芯片,原本都应该是可以 " 互认 " 才对。但实际上经过这一轮测试我们意识到,各智能手表厂商似乎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 " 小动作 ",来阻止用户混用不同品牌的充电器。
手表没有 " 超级快充 ",所以厂商才动了歪心思?
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?让我们先回到前面讲到的,关于智能手机充电设计的话题上来。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样,现在各大品牌的智能手机绝大多数起码都能以最低 10W 的慢充相互兼容。部分机型因为搭载了所谓的 " 通用快充协议(比如 PD 或 UFCS)",甚至可以实现 40W 左右的兼容快充功率。
但手机厂商们根本不担心用户会因此不去购买他们的专属充电头,原因其实很简单,因为他们的私有快充协议已经发展了多年,在技术上早已远远领先于 " 通用标准 "。就算互认的兼容快充能做到 40W,可现在各大手机厂商的私有快充早已基本是 80W 到 100W 起步,甚至有些机型轻轻松松就能做到 150W、165W,甚至 200W 以上。
这样一来,同样一台手机混用充电头可能需要 40 分钟甚、至是 1 小时以上才能充满电,但使用专属充电器只需 15 分钟、甚至 10 分钟就能充好。如此巨大的体验差距,就会使得消费者很愿意去掏钱购买高功率的专用快充,进而养成使用习惯。
触点充电很 low,但却是确保厂商利益的最简单方式
然而,智能手表就不是这样。由于智能手表的电池容量通常只有 200-300 多 mAh,所以既无必要、也不能使用太高功率的快充。因此对于相关厂商来说,要想将 " 充电器 " 的利益更好地攥在自己手里,最简单的办法当然是使用私有的触点设计。
但对于高端到一定程度的智能手表来说,还在使用触点式充电又有点说不过去。再加上无线充电协议本就是行业统一的那么几个,所以这就必然造成了不同品牌的产品,只能 " 被迫 " 采用统一的充电协议。在这个基础上,当厂商依然出于私心,想要将消费者的充电器选择限制在自家时,这种在充电器里 " 夹带私货 ",或者是在充电位置识别的算法上动手脚的现象,也就见怪不怪了。
【本文图片来自网络】
热点 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 拖鞋 网友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3-07-23
娱乐热点 张柏芝 造型 长裙 紧身 气质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3-09-23
科技热搜 工资 行业 资产 北京 家庭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3-12-07
科技热搜 绥化 大庆 高速公路 卫星 中国铁建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4-03-06
科技热搜 ssd type-c 京东 酷睿 intel 新闻 资讯 直播 视频 美图 社区 本地 热点 2024-03-06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
科技热搜 2024-03-13